倡导诚信兴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金星啤酒 >> 内容

大工匠张铁山:那杯啤酒,那场持续了33年的醉

时间:2018-7-13 11:25:22

本文为“金星啤酒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而作

1

【中国国际啤酒网】今年3月的一天,与本家的一位长者、河南四知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遂记在郑州见面。闲聊中,我突然说起一件事:“1991年河南省表彰首届乡镇企业家,你还记得吗?”

“记得啊,那次活动很隆重……好像是省乡镇企业局牵头,省政府出面表彰……人很多,不少是名头很大的乡镇企业家。”老周67岁了,满头银发,但思维敏捷。

“当时登台领奖的有107人。不过现在我想对你说的是,这107人中,有超过1/3的人都已经不在人世,剩下的人中,穷困潦倒者有之,疾病缠身者有之,泯然众人者有之,只有少数几个像你这样的人还坚守在企业经营的第一线。”我本意是赞叹周遂记的创业精神,没想到说着说着就感叹起来。

老周的表情凝重起来。他扬起眉毛,问我这几个坚持做企业的人都有谁,我就一个接一个道出来:金丝猴集团(原沈丘食品总厂)赵启三、金星啤酒集团张铁山、凤宝特钢(原安阳汽车配件总厂)李广元、登封熔料(原郑州铝厂水泥分厂联营厂)王建廷、南街村集团王宏彬等。

他听后久久无语。我想他面前一定是快速闪过了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年轻的,不再年轻的,在的,不在的,那一岔的老伙计真的是多年不见了啊。果然,在喝了一口咖啡后,他的语调变得轻柔起来:

“那时候从上到下都尊重企业家,尤其是我们这些乡镇企业家、致富带头人。我记得我这边刚参加完省里的表彰会,马上又赶到北京,去领‘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的奖牌,一块儿去的还有金星啤酒的张铁山……对了,张铁山怎么样?金星啤酒怎么样?这么多年了企业还在不断发展,就已经很不错了……回头找他聊聊去……”

他所说的张铁山,我是熟悉的,这样一个土生土长于河南的老牌企业家代表,从35岁开始,就在金星啤酒施展拳脚,一干就是33年。33年中,那么多企业都衰了、垮了、灰飞烟灭了,但金星却依然傲立;那么多的企业老板跑了、转行了、沉寂了,但他还一直在啤酒行业中跌爬滚打,精神矍铄、身板硬朗,每次见他都感觉像是一个临阵的将军。

这么多年,随着啤酒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市场中不时传出唱衰金星啤酒的声音,但是,假如看一看近期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权威数据,我们会发现,金星啤酒仍以176万吨的年产量,位居《2017年中国啤酒企业年产量排行榜》第6位,紧随雪花、青岛、百威、燕京、嘉士伯之后,自始至终没有被挤出中国啤酒行业第一方阵。

或许,面对着喧嚣的商业风潮,张铁山和他麾下金星啤酒所呈现的市场价值和隐藏于其中的求索、坚守,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面对终端消费市场,如果要选谁和谁的产品最能代表河南,那么,我的选择除了万隆的双汇、汤玉祥的宇通、李伟的思念、郑有全的瑞贝卡、杜中兵的巴奴等之外,一定不可缺少张铁山的金星。

铁山者,山岩一般的存在。近40年市场激流涌荡,他和他麾下的金星,稳如磐石,鼎立峥嵘。

这是一个以“稳”图存的企业和企业家。

2

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好司机,张铁山的驾龄比他做企业的年头还长。他现在有许多豪车,但似乎并不钟爱哪个牌子或哪款车型。他在金星啤酒总部旁边开办了一家驾校,有时急着外出办事,吩咐司机进去随便开一辆,风驰电掣又叮叮咣咣,转眼间就跑得没影了。

34年前,他还是一名卡车司机,盘踞郑州,到处拉货。那时的金星啤酒厂还叫东风啤酒厂,由郑州市管城区陇海村投资兴建,是一家纯粹的村办集体企业。张铁山时常也为它送货。厂子规模小、产量低,1985年刚成立3年就经营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对外承包。张铁山作为一个个体户,敏锐察觉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他坐在卡车驾驶室里,拿出纸笔反复合计,就跳下来到厂里签了字,开始对东风啤酒厂承包经营。

1984年是改革在全国达成共识的一年。当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央决定要把农村改革的经验移植到城市里来,启动城市改革,其重要举措就是推动制度性创新,“‘包’字进城”,在各类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搞承包制。这种情势下,城市经济中的边缘青年、找不到工作的退役军人、大型国营工厂的下岗人员等,成为新的创业者族群。

在河南,双汇万隆、许继王纪年、安彩李留恩、莲花李怀清、宛西孙耀志、新飞刘秉银等,皆是在这一年掌舵国企,大用杜文君、永达冯永山、双凤周国荣、京华实业刘志华、十三香王守义、少林客车周文昌等,也都是在此前后承包集体企业或创办私营企业。货车司机张铁山因为长期走南闯北,见识多、胆子大,将东风啤酒厂承包下来,这种举动,一点也没让周围那些熟悉他的人吃惊。

当时的流行语是,“趁党和政府好政策的东风”。

张铁山将东风啤酒厂的名字改成了金星啤酒厂。

他借鉴原来四处送货的经验,逐步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销售队伍。

他把他强硬的“大男人”作风带进厂里,做任何事情都雷厉风行。

英国诗人弗罗斯特曾有一首诗: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我曾经问张铁山承包经营东风啤酒厂的最初念头是什么,他淡淡一笑:

“一个人总得踏踏实实做事吧。那时大家一说到啤酒,就说青岛的好、外国的好,我相信在我们手上,郑州也能造出好啤酒。”

你听张铁山讲话,里面永远缺乏修饰词和豪言壮语。这就像他这个人,干脆、利落、直接,所以34年前当他在承包合同上签字,我们能想象到他的那种三下五除二、不给自己留退路的心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中的这句话,诠释了什么叫“初心”。具体到张铁山这里,当他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念叨“我这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一心一意做啤酒”这句话时,我们已经知道,把金星啤酒做好,于他的一生,几乎已成一种宗教、一种信仰。

做企业的,有几人一辈子只做一个产品、一个产业?

3

在中国,啤酒行业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行业,金星啤酒历经30多年市场风雨而不倒,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果我们把金星啤酒比喻成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的话,那么,张铁山无疑就是这艘船的船长,30多年,他屹立在船头,指挥若定,几乎凝成一座穿透岁月迷雾的浮雕。

改革开放之初,啤酒消费作为“液体面包”,是对传统白酒市场及其他饮料市场的一种丰富、一种创新,因而广受国人欢迎。张铁山深知金星啤酒当时作为一家不起眼小厂的优劣势,他为金星啤酒制订的战略是,立足郑州,利用产品的价廉物美优势迅速占领市场。

这一战略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1993年,金星啤酒的产能由建厂时的3000吨,稳步提升至8万吨,跃居河南啤酒行业龙头企业地位,远远将本地区的奥克、新星、维雪、江海等啤酒品牌甩在后面。

关于老一代创业者重视产品质量的故事,有一个几乎雷同的版本:砸产品——1985年海尔的张瑞敏干过,1890年新飞的刘秉银干过;张铁山也干过,却比他们都早——还在承包伊始,金星啤酒的仓库里留存着100多吨不合格的产品,张铁山发现后,一声令下,命人在全体员工面前把这些产品统统倒进了下水道。

他当时说的原话是,我们厂已经因质量问题被打倒了,今后能不能重新站起来,要看我们还能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这或许就揭示了金星啤酒30多年屹立不倒的一个最核心秘密: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和精益求精,都没有松懈,它已被张铁山看作企业的立身之本和生命线。有一个例子是,2017年金星向市场推出大单品原浆啤酒,为此多次派人到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考察,寻找最好的原料,摸索出最好的工艺,前前后后为此准备了近三年,仅研发、考察费用就花费了数千万元。

张铁山的想法很简单,金星要干的事,就是持续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在中国“酿造出最好的啤酒”。

啤酒酿造得好不好,市场的选择是检验的唯一标尺。从1998年开始,金星啤酒开始向郑州市以外的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扩张,在豫、黔、滇、川、陕、甘、鲁、晋、粤等10省投建18个啤酒生产基地,到2006年完成全国性布局,相继开发出“金星”、“蓝马”两大系列40多个产品,曾经连续5年进入中国啤酒企业四强方阵。

这时候的金星啤酒,可谓业界一匹黑马,风光无限,其独特的发展模式“独资建厂、自我复制、小步快跑”备受市场推崇。要知道这时候的中国市场,国外众多啤酒品牌已开始携纷纷 “大举入侵”,他们携带着不仅有巨额资本,还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工艺技术,与仅靠自身积累不断滚动发展的金星啤酒形成了鲜明对比。据统计,1995年前后,有60多家跨国公司曾野心勃勃来开垦中国这块“酿造业最后的处女地”,金星啤酒正是利用他们在中国大城市混战的“窗口期”,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广大中西部农村市场的市场布局。

从这个角度说,张铁山的战略眼光可谓独特,他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自己的直觉准确判断出何时应实施战略进攻,何时要进入阵地守卫战。

2006年是金星完成全国战略布局的关键一年,我们看到,正是靠着这种未雨绸缪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金星啤酒有意避开了跨国啤酒巨头攻城略地、贴身肉搏的锋芒,做足了各种“反围剿”的准备——正如我原来在一篇文章中所说:“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保存实力、保住根据地要紧!暂时的战略退却,是为了更长远的战略进攻!”——也就是此后数年,河南省内曾经和金星啤酒一同厮杀的雪花、奥克、鸡公山、月山等啤酒品牌,悉数被华润、百威、燕京等啤酒巨头收编,金星啤酒成为硕果仅存的本土啤酒品牌。

张铁山有充足的理由为他的这一战略判断感到骄傲。时至如今,许多人对金星啤酒近些年的保守行为持有非议,比如没有早一些和外资合资、啤酒行业排名下降、改制滞后,等等,但是,假如撇开流行的思潮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看待金星啤酒的发展,那么,我们一定会说,它原来的那些“选择”,看起来是“错”,实际上有内在的一种理性意识做支撑,无形之中让它绕过了一些陷阱。

以与啤酒巨头合资为例,那些早期被外资收购的品牌企业,有几家生存下来?即使生存下来,又有谁保住了原有品牌?

再说行业排名,近几年行业洗牌加剧,企业内部也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一时和局部的市场得失来判断企业战略的对与错,并不是一种客观和全面的态度。再说,目前的市场情况下,无数实体企业纷纷倒闭,企业能活着且维持相对较好的业绩,当属不易,也算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所以,30多年中一直坚持自主发展、始终把企业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张铁山,是不是值得我们为他点个赞?他一直直面惨烈的市场竞争,从最初的民企混战,到后来的与国有、外资巨头对着干,他所走出来的路,是不是一条符合金星自身发展特色的路?

长期低负债运营、受产业政策影响小、主业盈利稳定、产权明晰,这样的金星啤酒,任凭经济周期的曲线如何变动,它自显示出它固有的市场价值。

当然,因属所谓的传统产业,金星啤酒有些寂寞。

4

前些年,我们见过的企业家,因头脑发热、盲目扩张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的有许多,他们,其实是走着走着就偏离了实体经营的基本价值观和运营规则。而在张铁山这里,“挣快钱”、“空手套”、资本运营、高谈阔论似乎都与他绝缘,这么多年,他的心态和姿态,自始至终都体现出那种我们目前常说的真正的工匠精神。

有的人或许能让一个企业活得好,但不一定能打造出一款又一款长盛不衰的好产品;有的人能造出好产品,但不一定能维持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万隆说,“我就是一个杀猪的”;张铁山说,“我这一辈子,只为一杯好啤酒”。如此几十年如一日的笃定、专注、坚守,让张铁山和万隆等人一样,成为深得实体经营个中精义的少数企业家典型。

他凡事是稳着来:别的企业急躁时,金星啤酒显得冷;别的企业还未意识到市场潜力,金星啤酒已抢得先机和高位。无论何时,他们的发展目标定得很具体、很务实,一步一步推进有强烈的计划性。

许多企业家在企业做大后,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战略管控上,而忽视了具体的经营管理;而实际上,正是因为企业越做越大,具体的经营管理才常常会漏洞百出,才需要经常的修补甚至整体翻修,但老板们对此已经视而不见,或者不再太当回事。在中国,目前能够在管理上保持警惕性且投入精力的大企业家,大概只有中化集团宁高宁、海尔集团张瑞敏等少数人了。

张铁山的一个长处,也在于此。除了上文所提的将产品质量精和企业品牌当作企业的生命线之外,他还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对金星啤酒的渠道掌控。他曾说,金星啤酒最大的优势是区域优势、是渠道掌控能力。营销竞争,“渠道为王”。早在2006年,金星就已在河南省以及全国构筑起一个严密、高效、广度的渠道防控体系。在河南市场,老中青三代经销商把金星啤酒的销售网络铺遍全省18个市、108个县(市)。近两年,金星啤酒更是推动“两支队伍”建设(公司营销队伍、经销商队伍),强化渠道客户忠诚度,同时加强“小区域精细化运作”,狠抓营销渠道建设,敢于大胆地在管理上、营销技巧上、厂家对经销商的服务上、经销商对终端商的服务上下真功夫,这就把金星啤酒的渠道掌控力推到极致。

张铁山的大儿子张峰任金星啤酒副董事长,他显然深刻领悟乃父的苦心,把集团公司的营销工作,当作了自己分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上阵父子兵,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外来品牌接二连三地进入后,金星啤酒在河南的市场能长期固若金汤。

其二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一家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用著名企业家王石的话说是“重要的不是契约,而是人们的认同感”,企业所有员工对企业的核心观念达成高度的一致。经过36年的积淀,金星啤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其核心理念即为“认真务实,责任到位,学习奋进,创造价值”。

千万不要小瞧了这样的话,看上去虽有些枯燥、干巴,但是却贴近金星啤酒的现实,简洁而实用,并不像其他许多企业那样,大而无当。张铁山经常会亲自拟定一些朗朗上口的标语,挂在厂区内外醒目的地方;他还亲自写了金星的厂歌,一直在企业内部传唱;他过问问题很细,有时甚至越俎代庖,但细想想,离开了他,这个企业目前似乎就失去了魂——这种对企业的忠诚和挚爱,30多年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金星啤酒厂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工作场景中。

一个将企业管理得好的老板,一定保持着很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双汇的万隆只要在漯河,每天早上雷打不动要绕着办公楼转上几圈。张铁山也是每天早上6:30,会准时出现在金星啤酒厂,到处走走看看,见人问这问那,如同在自己家一样。他在金星啤酒厂区楼上的办公室,十几年没换过了,里面的家具也长期没有添置,只要空闲下来,他就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以我对张铁山有限的了解,他的自律性极强,其严苛性已非常人可比。

或许是因为眼睛有点小,他的脸上很少浮现笑容,见朋友推门进来就高喊“来了,来了”,整个房间嗡嗡嗡。说话,就像打迫击炮,打到哪儿是哪儿,几乎不放“空炮”。

自然是“轰”得人一愣一愣的。大家都怕他,但暗地里却敬称他为“老爷子”。

5

这就不可避免要说到张铁山的性格了。低调、务实、直爽,对外界的专家、记者谦虚、敬重,对朋友慷慨、仗义,行为举止近似于我们常说的“外圆内方”。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名字刚硬,五行从“金”和“土”,做的产品含“水”,这岂不是将“仁”和“智”占全了?

河南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第一代草根企业家,大部分都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看似粗糙,内心精细,看似严厉,内心柔静,看似刚猛,内心圆润,像胡葆森那样年轻时在外面见过世面,以个人声名互相拉升企业品牌影响力的,在河南仅属少数。

而且很少有人能在公开场合,像柳传志、刘永好等明清企业家那样会“讲”善“讲”。他们不张扬,不夸夸其谈,只会两个字:实干!

现在,许多人把企业家精神说得玄而又玄,其实,其基本要义,无非如此,也无非如此简单。

张铁山就是这群山峰中的一座山、这片树林中的一棵树,你想把他从群体性格中辨认出来,一般很难。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通过自己所创造的产品和企业说话,丝毫不影响他带领着金星啤酒去追求“尊贵”——企业的产品一代接一代,质量稳步提升,工艺精益求精,品味走向高端,如今的金星啤酒,完全消除了当初的土气,也摒除了外来的洋气,它正逐步拥有属于自己的气质和范儿,与青岛啤酒等一起,成为 “民族啤酒”、“中国味道”的代名词。

看一看那款金星原浆,2016年甫一横空出世,就醇压群芳。这一年,歌手李宗盛在《致匠心》短片中说的一番话,似乎也是“啤酒匠”张铁山本人的写照: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

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

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

为什么?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

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

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

大工匠张铁山:那杯啤酒,那场持续了33年的醉

从表面看,张铁山很老派,比如金星啤酒总部今天还保留着广播站,如同过去的大队部一样,有什么紧急事,广播员嘹亮优美的声音会响彻在车间、食堂以及整个厂区。但他内心其实一直很新潮,很乐意接受各种新鲜事物,比如企业早几年对外传播开辟微信等新媒体渠道,还是在他督促下迅速实现的。

他不抽烟,也很少喝酒,有两大嗜好却尽人皆知:喜欢收藏石头和古铜镜。前者,他主要关注其形意,喻行止,明心志,在金星啤酒办公楼一楼专门开辟有石头展览馆,不过公开展出来的,不及其藏品的百十分之一;后者,他则完全秘不示人,据说真品和珍品皆不少,价值连城,许多圈内的古铜镜藏家都以一堵其风采为快——其实其间蕴含着中国古文明古文化的密码,张铁山参之研之,痴之迷之,个中三味,恐怕只有他这种专事收藏的人,才会说得清。

所以,千万不要轻视那些曾经走南闯北、历经风雨的企业家,他们在商言商,那是本分,设若又在文化产业构建、社会商业文明重塑、社会公益等方面有所作为,则完全超出了一般企业家的经济权责,而具有了一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

金星啤酒原属村办集体企业,“红帽子”一戴就是32年,在河南省的规模型工业企业中,比较少见。现代市场经济早已表明,像金星啤酒这样属于完全市场竞争性的企业,产权制度越明晰,企业发展就越少走弯路。历史上,百威英博、日本麒麟等都曾与张铁山洽谈,但皆止步于金星啤酒的集体产权性质上。2015年底,改制终于完成,陇海村1100多个村民的股权变现退出,相对实现收益最大化,应该说,这是60多岁的张铁山为金星啤酒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接下来就是优化治理结构、融资上市、继续开拓市场空间、郑州总部厂区搬迁(搬至新郑)等工作,很显然,这样的使命更多地要由张峰等金星啤酒“创二代”来承接了。目前,中国经济正处艰巨调整期,中国传统产业也面临结构性的升级改造,张氏父子扑下身来携手躬行,恰是中国众多家族企业克难攻坚、砥砺奋进的一种典型反映。

他们,要将金星啤酒红红火火地带进新时代,尽管其过程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挑战!

记得多年前我主持过一次“百年基业”企业座谈会,在座的有10几位企业老板,如今回顾起来,超过一半的企业都在最近几年中陆续倒下了。那次座谈会上,张铁山没有发言,但数他的腰板最挺直,数他一个人,从头听到了尾。

这是他留给这个时代,最为清晰和长久的身影。

6

当然,这个时代也会给张铁山以“应得的奖赏“。近期,金星啤酒第三次登陆中央电视台,入选”铸造民族品牌•传承工匠精神“项目,而张铁山本人,也数次入选一些单位举办的“改革开放40年”功勋或先进人物——整个社会,一直都在关注着他,关注着金星啤酒。

近几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关于“民族产业”、“民族品牌”的提法又渐渐热了起来。尤其是最近,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诸多产业领域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被广泛讨论,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等开始受到中国企业的空前重视。就啤酒行业来说,啤酒无国界,但谁来造啤酒,却是一个一直被业内人士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雪花、青岛、百威、燕京、嘉士伯等外资或国有啤酒品牌,占绝了中国啤酒市场的大壁江山,而金星、珠江、蓝贝、澜沧江、千岛湖等地方啤酒品牌由于实力受限,一直被前者压着打。对此格局,张铁山是不服气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的梦想一直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让金星“闪耀全中国”,甚至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走向国际市场。

现在,像他这样“有情怀,有追求”的企业家,老实说,已经不多了。

去年,河南提出“豫酒振兴”发展战略。在偌大的白酒产业板块之外,我们看到,金星啤酒几乎成了啤酒产业扛大旗的唯一代表。这种“责任”,张铁山是无法推脱的,33年前,当他选择了做啤酒这条路,他就渐渐明白,他们那一代人,内心深处最为情深义重的就是“家”与“国”。



作者:周健 来源:中国国际啤酒网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国际啤酒网(www.beerw.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28 中国国际啤酒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07018202号

    投稿邮箱:beerxh@sina.com 投诉邮箱:beerxh@126.com 业务邮箱:beerxh@163.com

    QQ:296090069在线交流  QQ:1102858064在线交流

    鲁ICP备07018202号
  • 执行时间:449.219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