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啤酒对公司治理风险敞口重拳出击,一次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补课”?
【中国国际啤酒网】近日,燕京啤酒在ESG领域有了新动作。
8月10日,燕京啤酒(000729.SZ)连续发布数十条公司管理制度相关公告,包括修订现有ESG工作、董事及高管治理、反舞弊、领导责任追究等多项条款,给公司治理漏洞打上了多重补丁。
一系列加严管理背后,燕京啤酒面临着劳动仲裁、公积金欠缴、高额分红、高管任职审核不到位等争议事件,把这家老牌啤酒巨头推到了ESG 必须“补课”的关头。
01、频现员工管理风险:
减员上千人、子公司欠缴员工公积金
作为ESG“社会维度”的核心,员工权益保障始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燕京啤酒在其2024年ESG报告中,对“携手员工成长”“给予员工关爱”等多方面人力体系进行规划。但事实上,多起劳动纠纷案件的发生,暴露了燕京啤酒在这一板块的不足。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6月9日,济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邹城分中心在回应网友举报“燕京啤酒(山东无名)股份有限公司存在公积金欠缴问题”时表示:“经核实,对燕京啤酒(山东无名)股份有限公司未依法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不为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的违法行为,济宁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作出《限期责令改正通知书》。”
天眼查APP显示,燕京啤酒系燕京啤酒(山东无名)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超95%。
济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邹城分中心还指出,早在2022年10月,济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就已对燕京啤酒(山东无名)股份有限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处理书》。
公开数据显示,燕京啤酒还涉有多起劳动纠纷。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24年,燕京啤酒职工薪酬同比增长17.51%,员工总人数整体减少超1400人。如此大动作调整人力构成,燕京啤酒是在“放血治疗”还是另有他因,不禁引发市场质疑。对此,业内有声音认为,燕京啤酒或将引发更多劳动纠纷。
02、公司治理存瑕疵:
董监高“出事”、商标授权争议
此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合理、规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营收及利润增长的重要保障。在这一维度,燕京啤酒的实际表现屡现瑕疵。
2020年10月,燕京啤酒原董事长赵晓东因涉嫌职务违法,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这一职位空缺2年直到2022年后才有新的董事长接任掌舵。
2024年2月,燕京啤酒因信披不充分被北京证监局警示,涉及时任独董刘景伟和时任董秘徐月香。其中,刘景伟同时担任五家以上公司的董监高,但公司未充分核查其任职情况,导致公告内容与事实不符,被出具警示函。徐月香则因未履行核查职责被认定为违规行为的主要责任人,同样被出具警示函。
董监高作为企业核心决策人员,其行为规范性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上述事件直接暴露了公司在董监高任职审核环节的合规漏洞。
此外,燕京啤酒还有部分动作虽然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却是暗藏“危机”。2025年上半年,燕京啤酒向大股东燕京集团支付商标使用费3011.7万元,不少投资者质疑其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性。
在经营风险有所上升的情况下,燕京啤酒依然坚持大手笔分红,削弱了公司抗风险能力。
2024年年报显示,燕京啤酒拟共分配现金股利约为5.36亿元,占当期净利润超50%。公开数据显示,燕京啤酒最近3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约10.43亿元,占最近3个会计年度年均净利润的152.42%。
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不只关注现在,更要着眼长远未来。
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燕京啤酒在 ESG 的环境维度的表现也有提升空间。
啤酒行业是碳排放和水消耗大户,做好碳减排和水循环利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在燕京啤酒2024 年ESG报告里,红星 ESG研究院发现其存在绿色低碳数据披露不足,比如没有披露范围三的数据、废瓶回收利用也未量化降碳效果;对供应商的ESG赋能不足,没有有效的ESG监管和协同降碳的措施;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较低等问题。
燕京啤酒已然迈出了从“合规披露”到“风险治理”的重要一步。在这个变化下,对于这家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啤酒巨头而言,希望燕京啤酒可以实现长远的战略规划与短期的ESG效果上的动态平衡。如何将ESG战略真正嵌入生产、管理、供应链全链条,仍是其需要持续作答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