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酒|主业增长乏力布局饮料等外业,啤酒公司能做好副业吗?
【中国国际啤酒网】“啤酒之外的品类可塑性很大。”重庆啤酒总裁李志刚在近期业绩说明会作出了这一论调,这也是近两年啤酒企业跨界后效果的预判。
随着啤酒上市公司的业绩披露后,啤酒增长承压已成趋势,这使得跨界成为提振业绩的一个选项。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提到的重庆啤酒外,近期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以及更早的华润啤酒都有跨界方面的布局,这也意味着,在最近两年啤酒企业业绩增长出现疲态的情况下,国内啤酒巨头都以跨界进行应对。
行业分析认为,啤酒跨界既是多元化经营趋势,对“第二曲线”进行布局将搭建企业增长的护城河,同时也是增加个股概念吸引资金的重要方式。但跨界后的业务对业绩产生影响,最起码需要5年左右时间。
01、做黄酒搞饮料,啤酒企业再起“跨界风”
据记者了解,去年年底至今,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啤酒跨界再度“掀起风浪”。例如上述提到的重庆啤酒,去年底就开始涉足饮料赛道,例如在云南推出大理苍洱汽水,而在今年则是在新疆、重庆等地推出橙味汽水。李志刚表示,汽水类新品主要是在新疆、重庆等强势市场,利用现有的分销渠道进行推广。
在重庆啤酒业绩说明会举行同期,今年在跨界做出各种重大布局的青岛啤酒,也对外公告拟全资并购即墨黄酒厂跨界黄酒品类。此前,青岛啤酒母公司青岛啤酒集团就已整合并购了青岛饮料集团,获得旗下崂山白花蛇草水、葡萄酒及威士忌等业务;同样跨界汽水领域的还有燕京啤酒,今年3月燕京啤酒推出了独立汽水品牌倍斯特,按照该公司规划,这一品牌将“按照燕京U8的路径”实现全国化推广。
从上述三家企业都进行了跨界来看,包括最近三年跨界白酒的华润啤酒,以及代理奥地利红牛中国区业务的百威亚太等,在啤酒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国内的啤酒龙头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跨界。
记者注意到,相比更早前的跨界,本轮啤酒企业的跨界更多往相近的品类和业态进行扩充,但是采取的策略则是各有区别。
例如华润啤酒拓展的白酒业务,主要是在并购相关品牌后,依托原有啤酒经销商和渠道,与白酒业务进行结合发展,即“啤白双赋能”;青岛啤酒则是在集团层面上进行布局,新建或依托原有销售团队推进产品市场拓展,在5月12日“2025年青岛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中,青岛啤酒方面表示,青岛饮料业务主要与集团已有的饮用水等进行整合,“饮料业务与公司啤酒主业在品牌、产品及销售网络等方面不同,不会出现同业竞争的情况。”
与上述两家龙头不同的是,重庆啤酒和燕京啤酒,跨界产品则是依托原有的啤酒渠道,以类似“啤酒新品”的方式打入市场。燕京啤酒方面,将借助啤酒渠道,优先打入餐饮终端(火锅店、烧烤店、夜市等),打造 “啤酒 + 汽水” 的消费组合,利用现有餐饮渠道实现快速铺货。
重庆啤酒方面同样也采取类似策略,李志刚在业绩说明会上解释,饮料类产品跟啤酒产品业务具备很高的协同性。“在我们的强势市场,我们有很好的渠道覆盖,如果它们也有销售饮料的需求,为什么不一起卖我们的啤酒和饮料呢?”他表示,这是重啤利用现有渠道覆盖更多品类以扩大销售的做法,该公司也拥有分销和服务上的竞争优势。
02、跨界业务尚未“兑现红利”,撑起“第二曲线”需要时间
据记者了解,啤酒企业跨界,与其主业近两年表现不佳有关。虽然今年一季度,啤酒龙头企业的业绩出现部分好转,但是从2024年报来看,华润啤酒、重庆啤酒出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双下滑,青岛啤酒陷入增收不增利,而燕京啤酒虽然归母净利润大增,但是公司营收并未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除了业绩数据外,啤酒上市公司的销量同样出现回落,2024年除了燕京啤酒增长1.6%外,华润啤酒下滑2.5%、青岛啤酒下滑5.86%、重庆啤酒下滑0.75%。另外,百威亚太中国区下滑11.8%。据了解,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除了与2023年企业高基数、去年长时间大范围极端暴雨天气影响外,还与市场对10元以上啤酒消费减弱有关。
因此,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啤酒行业“天花板”论调也被频繁提及,企业跨界寻找“第二曲线”是必然之举。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跨界后的相关产业要撑起“第二曲线”仍需要持续观望。
以跨界白酒的华润啤酒为例,目前其控股和入主的白酒企业业绩表现相对不尽如人意,除了景芝酒业未披露具体经营数据外,金种子酒去年出现营收下跌超三成,归母净亏损2.58亿元,今年第一季度业绩“跌势”持续;另一家并表上市公司的金沙酒业,其实现营收21.49亿元同比增长4%,远低于去年定下的40%增长目标,占华润啤酒总营收约5.56%;而另外一家财报上有非啤酒业务的燕京啤酒,2024年其茶饮料收入为1.1亿元,同比增长48.4%,仅占营业总收入的0.7%。
业界分析认为,即使业务范围和渠道相近或重合,但一家快消类企业的新业务从起步布局到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至少需要5年左右时间,其中像农夫山泉的饮料业务和贵州茅台的酱香系列酒都是典型例子:农夫山泉去年茶饮料业务收入达到167.45亿元,首次高于其饮用水业务;贵州茅台的酱香系列酒达到246.83亿元,并维持双位数增长;据记者了解,这两家公司业务取得的业绩,都是布局超过10年的结果。因此啤酒企业要收获第二曲线带来的红利,从品牌到渠道建设等均需要投入较多时间。
不过,有行业人士乐观认为,啤酒企业多元化经营将是大势所趋。啤酒专家方刚表示,目前国际啤酒巨头发展主要分为两种路线:一种以百威、嘉士伯等欧美巨头模式,主要路线是全球化;另一种是日本朝日、麒麟模式,多以业务多元化为主。“目前国内啤酒巨头o多元化发展的框架已经初现雏形,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仅靠渠道铺货,并不能解决建立消费者认知和站稳脚跟的问题,前路仍需要去探索。”
广州一名证券分析师也告诉记者,啤酒企业跨界除了是基本面方面考量外,其对上市公司可增加相应的炒作概念,例如青岛啤酒跨界的黄酒去年开始有爆发增长势头,相关个股受到资金关注,又如华润啤酒布局的白酒在资本市场上属于稀缺标的,另外其他啤酒企业跨界的饮料因行业稳定增长,因此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另外,记者注意到,啤酒企业跨界做“防守”同时,今年第一季度,部分啤酒上市公司业绩均录得增长,青岛啤酒、重庆啤酒和燕京啤酒,一季报均录得增收又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