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诚信兴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内容

国产小精酿能否借夏天杀出一条路?

时间:2021-4-15 2:30:16

凉茶也产啤酒了!国产小精酿能否借夏天杀出一条路?

【中国国际啤酒网】夏天大家都爱干什么?聚会、烧烤、喝一杯......如今,追求个性化的90后慢慢成长为社会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在他们的世界里,“暴饮”啤酒的时代过去了,小精酿正成为新宠。 连王老吉这种被“凉茶”锁死的品牌也开始卖精酿了——因为广告写得像一款全能养生酒,还被网友一顿热议。

精致个性,小精酿在重塑年轻人的酒文化

精酿啤酒的说法源自美国,随后蔓延到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在酿造工艺上,与传统工业啤酒有很大不同。

相比传统工业啤酒,精酿啤酒有味道多变、醇厚的口感,浓郁的酒花香气,诱人的酒体色泽,令人眼花缭乱的酒标......以上丰富特色极具吸引力,让追求个性与新鲜的年轻人忽略了其相对昂贵的价格。从流行最初的小麦、大麦、IPA、波特、世涛,到后来的赛松、兰比克、1664、福佳、林德曼,精酿啤酒品牌层出不穷,让味蕾的探索似乎没有尽头。

精酿进入国内市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最初几年跟咖啡一样不温不火、发展迟滞,顾客群体小众化,并没有走上大众餐桌。不过最近两年开始受年轻人热捧,因为它符合了“喝少一点,但喝好一点”的当代年轻人“酒文化”。网上有不少帖子,教你“怎么喝精酿”“如何快速成为精酿老司机”。甚至“前调”“中调”“后调”这类常用在高端香水和红酒上的词汇也被年轻人拿来形容一杯精酿。

声名鹊起,大小国产品牌都想分一杯羹

作为世界第一大啤酒消费市场,中国啤酒市场从2013-2017年产量持续下滑,市场高度集中,长期处于巨头之间的存量竞争阶段。可是从2017年开始,在消费升级趋势的带动下,各大啤酒巨头纷纷开始发力高端产品,期望在利润战中甩开对手,脱颖而出。事实上,随着年轻一代消费新势力崛起,人们早已不满足于传统“工业水啤”的口感,啤酒消费正向高端化、品质化迈进。

国内的精酿啤酒市场上,进口啤酒出尽了风头、赚足了腰包。而国内的啤酒厂商自然不甘落后,想要分一杯羹。在“精酿啤酒”声名鹊起的背景下,危机意识渐强的国内啤酒大厂也推出自己的“精酿啤酒”产品。传统大厂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充分利用自己产能高、技术成熟、原料和推广渠道更成熟等优势,在包装和多样性上下足了功夫。青岛啤酒还在多个城市开起了中高端的原浆啤酒体验中心。

由于客观原因,国内很多中小酒厂的产品常有不如意的时候,如今也要趁着精酿潮流薅一把羊毛,用文案、情怀、创新的风味尝试来吸引顾客。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是泰山原浆。泰山原浆啤酒打出了加盟直供牌,推出7天、28天保质期的多种原浆啤酒,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消费者口碑也不错。

除此之外,还催生了一批专做精酿的啤酒界“新贵”。成立于2015年的黑龙江品牌辛巴赫,一瓶700毫升装OAK橡木桶精酿啤酒网络渠道售价高达80元,超过了绝大多数进口精酿。一瓶330毫升装的高大师“婴儿肥”精酿网络售价约17元,跟上了已经走上大众餐桌的进口精酿林德曼、1664等的脚步。

盲目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

中国精酿啤酒市场最早发源于21世纪初,但是从一开始,从业者就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欧洲式的精酿工坊和啤酒屋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刚刚启蒙的精酿市场比较适合,有利于人群教育,也避免了与强大的工业啤酒巨头竞争。但是这条道路也让中国精酿进入到一个小众的“玻璃房子”——小众价格(均价基本都在20元以上)、小众人群(高收入阶层)、小众场景(酒吧、精酿啤酒屋),让精酿品牌们躲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嗨”却难以壮大。要想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突破自我设限的“小众思维”,突破自酿自销的小作坊规模瓶颈,突破曲高和寡的价格和渠道桎梏。

目前,中国消费者对精酿啤酒的第一印象就是“贵”。精酿啤酒到底是什么?说法很多,商家们正是利用精酿啤酒定义不清的缺陷,把啤酒做出了红酒生意的风范。一瓶常规容量的大众化精酿网络售价在十几元到四五十元不等,在啤酒屋或饭店,定价一般要高出五成或翻倍。清爽的口感、较低的酒精度,普通一餐女士人均要消耗至少3瓶,而男士则要5瓶起。折算下来,人均酒水费用达到了一两百元。这样的定价让传统工业啤酒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此外,国内的精酿地位有些尴尬。普通消费者对国产啤酒已经有了“便宜、量大、喝不醉”的刻板印象。即便在成本控制上再精打细算,新产品也要卖到十几甚至二十块,足够让传统工业淡啤的消费者踌躇一阵。而对已经喝过不少经典进口精酿啤酒的入门者来说,国内精酿的口味确实没啥竞争力,多花不到十块钱就能买到品质更成熟稳定、口感更好喝的进口啤酒了。啤酒巨头要想立足精酿啤酒市场,也要培育独立的专业精酿品牌才行。以往的品牌资产难以为精酿品牌加持,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对消费者来说,啤酒长期以来都扮演着佐餐饮品的角色,而“精酿啤酒”本质上是需要单独享用的美食,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左。一般喝精酿的场所类似酒吧不提供饮食,而吃饭的场所喝精酿会造成超额消费,这个矛盾似乎暂时无法调和。

虽然近两年精酿啤酒越来越大众化,但要想走得更好,走得更远,猛然“走红”背后的问题还亟待探索解决。


作者:刘明明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国际啤酒网(www.beerw.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28 中国国际啤酒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07018202号

    投稿邮箱:beerxh@sina.com 投诉邮箱:beerxh@126.com 业务邮箱:beerxh@163.com

    QQ:296090069在线交流  QQ:1102858064在线交流

    鲁ICP备07018202号
  • 执行时间:474.609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