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雪涛、蓝剑、亚太、星星,老四川的这些啤酒你们喝过几种?
四川的白酒历史很长,长到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石器时代的“僰人酿蒟酱”。
四川的啤酒产业历史却很短,短到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不过就这短短的数十年时间里,四川啤酒从投石问路到一家独大,从百花齐放到痛苦转型。四川啤酒飞快地走完国外啤酒品牌数百年才能完成的路程。
民国的成都人喝啤酒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这时候能喝上啤酒的人都是凤毛麟角,能喝到的啤酒种类也屈指可数。
四川正儿八经的啤酒产业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这之前川内的啤酒以及葡萄酒消费极少,更别说建立相关的生产企业。
川酒产业在50年代末期已经呈遍地开花的模样,这和当时的时局有莫大的关系。在那个大个生产运动的年代里,在“全民大办”的大办工业的风潮下,一大批小酒厂兴起。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轻工业部投资了100万元,在重庆市沙坪坝修建了四川第一家啤酒生产企业——重庆啤酒厂。这一年离重庆设立直辖市还有39年。后来我们熟知的川酒品牌重庆啤酒、山城啤酒都出自这里。
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特征。大生产运动的年代兴建的大批小酒厂也算为川酒撒下了无数的种子。谁也不知道这些种子会长成什么模样。时间来到70年代后期,这时候国家提出了一个方针叫做“挖潜改造”。这个方针落到四川啤酒产业身上就是开始了重庆啤酒厂的改造。这一改造下来重庆啤酒厂的产能直接翻了五倍,年产量可以达到5000吨。
这一时期还新建了几个啤酒厂。一个是渡口啤酒厂,这个名称或许听起来有点陌生,他就是后来的攀枝花啤酒厂。攀枝花啤酒厂是四川省建成的第二家啤酒厂,年产啤酒设计能力在三万吨以上,足足是改建后的重庆啤酒产的六倍。
攀枝花啤酒厂的生产线更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他引进的是罗马尼亚和中日合作生产的三菱重工啤酒灌装生产线。攀枝花啤酒厂当时生产的啤酒品牌叫做“金江啤酒“,不知道诸位是否还有印象。那么这个如朝阳般的后起之秀命运如何呢?13年后他与重庆啤酒合资经营,五年后的2003年正式成为重庆啤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根据《四川省志》上的记载,生产白酒的全兴酒厂新建了啤酒分厂。不过关于这个啤酒分厂的资料极少,很多资料上只有短短一句话,也不知道后来这个啤酒分厂的命运是怎么样的。
时间再往后走,我们来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这个时期川酒可谓是彻底“解放了生产力“。一来是这个时期四川农业大丰收,粮食市场开放,自然酿酒所需要的原料充足,白酒供应也取消票证。二来是白酒的敞开供应引发了“川酒热”浪潮,间接地也让啤酒需求急增。
在这个大背景下,四川地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办酒厂。在“食品工业大家办,大发展”的口号下,各类大小酒厂又纷纷拔地而起。轻工、商业、农业、粮食、供销、乡镇企业等经济主管部门乃至军队、学校、乡镇、个体户等,纷纷筹资大办酒厂,争上啤酒基本建设项目。
这一时期四川省的啤酒厂由1979年的3个猛增到19个。新建了年产万吨以上的成都、万县、宜宾、南部、自贡、绵阳、峨眉等啤酒厂。许多我们熟知的啤酒品牌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其中绵阳啤酒厂的亚太啤酒风头最盛。
就如同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一样,啤酒产业在发展初期也十分喜欢借鉴国外的生产经验。这样的结果就是那个年代的啤酒企业若是说到如何发展,第一句话就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水平“。的确,借鉴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能极大地缩短我们啤酒产业发展的进程。但是这一剂大补的猛药吃下去有没有副作用呢?或许当时没有人能看那么远,或许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已经提前想到了。
这一时期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合资啤酒厂。当时什邡啤酒厂率先与外资合作,逐步建成年产10万吨规模的啤酒生产企业——蓝剑啤酒集团。
川酒自古以来就是巴蜀地区重要的赋税来源之一,到了这个时期也不例外。1994年省政府有一个“8+5”工程计划,计划里有9家食品企业:五粮液酒厂、泸州老窖曲酒厂、剑南春酒厂、全兴酒厂、郎酒厂、沱牌曲酒厂、蓝剑啤酒厂、重庆啤酒厂、亚太啤酒厂。九家食品企业全是酒类企业,啤酒厂也占了三席。
不过一直顺风顺水的川酒行业在1997年经历了一次大变故。这一年重庆直辖市设立,原来的重庆市及涪陵市、永川地区、万县地区和黔江地区都从四川行政区划中划出。这样以来的结果就是四川省的白酒生产能力减少11%,啤酒减少39.6%。重庆啤酒也逐渐淡出了四川人的酒桌。
在我个人看来,重庆啤酒品牌淡出四川市场说来有点残酷,但是却也合情合理。一来是关系到地方的财税收入,啤酒产业本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行业,二来也是因为水土的问题。很多东西只有当地的水质做出来才符合当地人的口味,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对于成都人无比重要的啤酒厂正在修建。1983年成都啤酒厂在一环路南四段,肖家河附近拔地而起。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成都啤酒厂是从德国、罗马尼亚引进了3条啤酒灌装线,采用微机控制的露天发酵工序等先进技术。雪涛,果乐还有经典的绿叶啤酒成了一代成都人的回忆。
那时候最喜欢帮老汉儿去买啤酒,绿叶绿色的啤酒瓶瓶也成为了小朋友的最爱。喝完的啤酒瓶瓶可以拿回去退几毛钱。这多出来的几毛钱就是成了小朋友嘴里各式各样的零食。
后来成都啤酒厂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先是在1996年并入了新都啤酒厂,组建了成都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这时候的成都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还是生产“绿叶”和“五星”牌两个牌子的啤酒。这时候绿叶在四川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还是相当高。两年之后成都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又与蓝剑饮品集团联合,成立了蓝剑集团成都啤酒有限公司。这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再过两年,成都啤酒厂就会销声匿迹。
2000年初,原成都啤酒厂的70多亩土地就被蓝剑集团进行整体转让,被蓝光买下之后修建成了现在的罗马假日广场。从这时候起曾经风靡全身的成都啤酒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时间来到21世纪,啤酒产业在经历了百花齐放的年代后,又开始了漫长的转型之路。
这时候四川的白酒和啤酒行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态势。以6个国家名酒企业为主体的四川白酒,已成为四川食品工业的半壁江山,最显著的印证就是其利税总额约占食品工业利税的八成。
再反观啤酒行业却充满了动荡不安。在经过了多次联合、兼并、整合之后。1994年的时候,14家啤酒厂联合组建了四川蓝剑啤酒集团公司。这时候的蓝剑啤酒在四川啤酒产业已然是一家独大的局面,蓝剑、绿剑、红剑等经典啤酒品牌几乎垄断了一代人的回忆。
哪曾想在2001年的时候原本处于绝对优势的蓝剑集团在2001年与华润集团进行了整合,省内还有13家大小啤酒厂被整合进了这个联合体。最终形成了年生产能力达150万吨的华润雪花啤酒四川区域公司,其产量占据四川啤酒80%以上份额,实行股份制,进行自主管理。其他未并入这个联合体的啤酒厂也分别被并入了重庆山城啤酒、青岛啤酒等啤酒集团。这时四川啤酒生产彻底实现了集团化,成为了一个势不可挡的庞然大物。
这样的整合是百利无一害的大趋势,唯一遗憾的便是绿叶、雪涛、强生、星星、玉蝶、双桂这些我们熟知的啤酒品牌逐渐淡出了川人的酒桌。这一发展的进程和当年的“中国建材“整合中国水泥产业何其相似。
写到这里,我们反观四川啤酒产业的发展进程,技术和资金几乎全程影响了整个进程,市场因素倒是排到了后几位。
四川啤酒在50年代起步的时候,技术因素在发展进程中占了绝对位置。从开始使用的普通碳钢敞口锅糖化、小型沥青水泥池发酵、地板式麦芽发芽及手工灌装等原始落后的技术与装备,在80年代啤酒生产普遍使用了大容量不锈钢糖化锅、露天大罐发酵、高效萨拉丁麦芽发芽箱,引进国外自动灌装机等现代生产设备和技术,并逐步推广喷雾浸麦、加酶糖化、一罐法发酵等新工艺,自立研究开发纯生啤酒等新产品。
随着产量能满足市场需求,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之后,资金就成为了四川啤酒产业的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伴随着各种资金的进入,四川啤酒行业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多次联合、兼并、整合,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看着今天各种精美的啤酒包装,我有时候脑壳头总会浮现最初接触啤酒的场景。
那时候会提到开水瓶或者一个“嘎儿桶桶“跑到现在罗马假日广场位置的成都啤酒厂打散装啤酒。刚开始是一角八,老汉儿会给一块钱打酒钱,落下来的零头存着买兔脑壳啃。后来价格长到了二角一斤就很讨厌了,五磅的水瓶装满刚好一块钱,白跑一躺腿,嘴里还落不到零嘴。
小朋友的嘴巴总是馋得不行。回家的路上我会偷偷尝上一口啤酒的味道,苦涩的味道已经淡去了,清亮的口感却一直留在了脑壳头。打啤酒剩下的零钱买兔脑壳,已经成为了我脑壳头深深的印记。以至于后来每次喝啤酒都忍不住要啃上两个兔脑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