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啤酒网】“再回首,成绩辉煌。”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近日在“国产啤麦产业融合发展论坛暨社会责任主题活动上”对外表示,“三年前,华润啤酒于成都首次举办国麦振兴成果研讨会,成为行业内率先推进国麦振兴战略的企业。彼时,国麦产业基础薄弱,面临产能收缩、上下游协同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路径等多重挑战,而且大家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的发展、强大和振兴的道路。”
“历经三年实践,其实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并且从未停止进步的脚步,目前已在国产麦芽应用比例提升、种植面积扩大、品种改良及种植技术升级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侯孝海说。
不过,国麦振兴需秉持长期主义。“当前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实现产业复苏与价值重塑需要长期积淀,这要求我们以充分的战略耐心持续推进,做足准备。”侯孝海告诉记者,国麦的发展之路非常长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过去我们叫‘三年小成五年大成’,但对国麦项目来讲,‘五年小成十年大成’就不错了,诸如农业源头端的产业升级,甚至可能是跨越一代人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与资源持续投入。”
国麦振兴,需产业链协同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年消耗大麦超百万吨,但90%以上依赖进口。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累计进口大麦1424万吨,同比增长25.8%。原料受制于人的现状,不仅制约行业成本控制与品牌竞争力,更对产业链安全构成挑战。
“‘麦子不自主’,意味着风味无底气、成本无掌控、品牌无底蕴、产业无脊梁。”侯孝海指出,为此,华润啤酒于三年前启动“国麦振兴”战略,从育种、种植到加工全链条发力,构建“企业+科研+基地+农户”协同模式,累计在苏北、内蒙古、西北等地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万余亩,探索出一条国产啤麦振兴的实践路径。
在他看来,国麦振兴不仅是供应链变革,更是文化回归与信心重建。通过订单农业、技术赋能与利益共享,华润啤酒已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路品质提升,让消费者喝到“土生土长”的优质啤酒,也让农民“种出看得见的好日子”。
但是,啤麦产业是一个跨界融合度极高的行业。从上游的选种、种植,到中游的收储、加工,再到下游的啤酒酿造、品牌打造、销售与文化传播,缺一环都难以成势。
所以,“产业链协同”已然成为业内共识。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元月指出,啤酒与啤麦产业已超越传统供需关系,正向“技术共研、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生态化合作迈进。她提出构建“订单农业+品种定制+智慧农业+产区认证”的协同体系,推动国产啤麦从原料到品质符号的跃升。
而在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郭刚刚看来,“国麦振兴”计划既是突破产业“卡脖子”困境的关键举措,也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其意义远超单一产业范畴。通过科技赋能、生态协同和长期主义,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及全球供应链治理提供创新样本。
国麦振兴,从“安全”迈向“自信”
“麦子从来不是终点,它是开始。”侯孝海强调。华润啤酒正在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中国啤酒新范式,而“垦十四”产品的上市,也预示着“国麦振兴”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历经三年努力,华润啤酒与扬州大学的合作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双方将育种、农业、酿造等环节串联,成功推出首款全国产高品质啤酒‘垦十四’。”据华润啤酒技术研究院院长钟俊辉介绍,该产品大麦、啤酒花等原料均为国产,以国产大麦“垦十四”命名,一方面是对呼伦贝尔大草原传统文化品牌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是联动消费者打造品牌,呈现好原料、好产地的表达。
“‘国麦振兴’是公司既定的战略,我们要长期坚持下去。尽管澳大利亚大麦的价格降低,公司的采购量并不受影响,今年还会继续采购10万吨左右的国产大麦用于啤酒酿造。”华润啤酒副总裁、华润雪花采购管理中心总经理李小冬透露。
“国麦永远在路上,永远吹冲锋号,永远不能停歇。”在侯孝海看来,国麦振兴是一项关乎全产业链、全行业生态的系统工程,绝非单一企业可独力承担,而需汇聚产、学、研、政多方力量,构建跨地域、跨领域的国麦产业共同体。从种植基地与产区的标准化建设,到麦芽加工、啤酒生产、品牌营销的产业链协同;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高等院校的科研支撑,到行业研讨会、技术成果发布和实践经验共享,必须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他强调,华润啤酒将践行长期主义,持续加大在种业研发、基地建设、农技培训、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投入。未来,不仅要推动国产大麦从原料向品质符号转变,更要以麦为媒,连接产业生态,激活市场前景,探索消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