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啤酒网

中国啤酒行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江湖?

时间:2021-12-16 10:08:32

啤啤虾说丨中国啤酒行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江湖?

这是「啤啤虾说」的第5篇推送

「啤啤虾说」第一期时,我说到了在中国啤酒行业的一个特殊时期——一城一啤。作为历史爱好者,这个特殊的时期让我想到在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政权更迭之前的群雄并起。

直到现在,很多啤酒爱好者说起当年那些本地啤酒品牌,依然如数家珍,那是一种饮者的情怀。只可惜,资本像一把利剑,而江湖也本无情怀。

在时代的巨轮下,啤酒这个江湖也逐渐由群雄割据转为巨头鼎立,逐鹿中原的结果便是今天的啤酒市场,已然成为了5大巨头割据下的另一个江湖。

这五大巨头又分为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形成了一个微妙的3+2江湖形态。

“3+2”里的3包括青岛、雪花和燕京,2则指的是百威英博和嘉士伯 。

01 老大哥青岛啤酒

在国内,历史悠久的青岛啤酒率先崛起。

青岛啤酒的前身是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凭借外资雄厚的资本和力量,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青岛啤酒自1903年创立,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一大巨头。

1986年,啤啤虾的很多读者都还没出生,但在这一年,青岛啤酒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成为第一个年产销10万吨的啤酒企业。彼时,青岛啤酒是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1993年,随着证券代码“000168”出现在香港交易所大厅的屏幕上,青啤庆祝上市,一反手持香槟碰杯的老路子,一众嘉宾高举青岛啤酒,颇有些江湖侠士大碗喝酒的豪迈。那个庆祝场面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月后,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的青岛啤酒,又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请记住1993这个年份,这是中国啤酒走向新时代的重要节点。

因为这一年之后,发生了两件大事。

02 第一件大事:华润雪花崛起

青岛啤酒的上市,让敏锐的华润集团高层也嗅到了商机。已经在房地产、超市、药业、信托以及纺织等等领域建立雄厚基础华润集团,这一次,把手伸向了啤酒领域。

雷厉风行是这个集团的重要优势。

华润集团迅速将目光聚焦于东北人家喻户晓的沈阳雪花啤酒上,于1993年底完成签约,1994年,华润雪花啤酒正式宣告成立。

在辽宁站稳脚跟后的华润集团,一边继续深耕于东北市场,一方面依托强大的集团优势,展开了一场快速且强势的兼并之路,以“沿江”和“沿海”战线为策略,在四川省打响沿江战线的第一炮。

初战便遭遇强大的对手,素有“西南王”之称的蓝箭啤酒。说起蓝剑,从60、70甚至是很多80年代的四川人都知道,在偌大一个四川省,蓝箭啤酒就相当于山东人眼里的青岛啤酒。

就是这样一个庞大且群众基础稳固的酒企,从1997年自长江上游进入四川省开始,一直到2007年将其吞并,华润雪花只用了10年。

与此同时,华润雪花又马不停蹄陆续完成了在安徽、湖北、江苏一直到上海的市场布局,截止到2008年,成功完成了从长江下游直至源头的的延伸。

在沿江战线推进的同时,华润雪花的沿海战线也在有序进行。在大连、天津、浙江以及广东等几个主要区域的布局纷纷落地生根。

在深圳长大的啤啤虾忍不住想感慨一句:深圳人从小都熟悉的金威啤酒,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华润重金收购,从此相忘于江湖的。

短短十数年,华润雪花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完成了江湖布局,一套组合拳打得行云流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03 第二件大事:燕京的爆发

如果说青岛上市后,华润集团入局啤酒行业是第一件大事,那么第二件大事就是燕京的爆发。

上市后的青岛啤酒管理层遭遇频繁变动,导致这个时期的发展战略出现短暂性混乱。再加上1986年达到产销10万吨的高峰后,青岛迎来了一段近20年徘徊不前的低谷期。这便给了燕京一个挑战老大哥的机会。

说起燕京,1980年才建厂,在青岛横扫国内啤酒市场之际,燕京还是个孩子。在京城脚下成长并壮大的燕京,颇有点“天命所归”的味道,在与一众本地啤酒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产销量也迅速增长。

在国内啤酒大整合期间,燕京啤酒也抓住了这个重要的机会,通过兼并与并购的形式。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及以广西为中心的华南市场。

直到1995年,燕京啤酒在产量上与大佬青岛啤酒持平,并在1996年实现反超,燕京啤酒也迎来了历史性的辉煌一刻。

只是,在后来的竞争中,燕京采用了和华润雪花以及青岛不同的整体战略规划,坚持本土化运作,拒绝外资加入,在高光之后,先后被青岛、华润以及后入局的外资百威英博超越。

作为三巨头中最纯粹的民族品牌,并在角逐中挺进如今的局面,啤啤虾敬它是条汉子。

04 大嘴吃天下:百威英博来了

至此,国内巨头基本形成以青岛、华润雪花以及燕京为主的三足鼎立。

但是,啤酒这个江湖哪儿有这么简单。

在国内三大巨头各展所长之时,国外品牌也悄然而至,摩拳擦掌准备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中,也分得一杯羹。

对于国内三巨头而言,百威英博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说起百威英博,我们有必要对不熟悉其由来的读者解释一下,英博集团通过全球性的兼并和收购,在2008年将百威啤酒的母公司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全资收购,从而组成了赫赫有名的世界啤酒巨头Anheuser-Busch InBev,考虑到“百威”这个品牌在中国消费者中的认知度,所以中文译名被翻译成百威英博。

打开任意浏览器,搜索百威英博的啤酒地图,不难发现光是旗下品牌都多达200多个,是一位“妻妾成群”的枭雄。可就是这样一位无往不利的大佬,在初入中国市场时也遭遇了失败。

彼时为1995年,华润雪花刚成立不久,青岛面临上市后的调整,雪花风头正盛,百威英博通过收购经营不善的中德啤酒,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按道理,收购或兼并这一大招,百威英博早已经玩得很溜,却不曾想在中国的第一年就遭遇亏损!1350万美金,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是因为市场营销完全生硬照搬原产地所致。

很快意识到问题症结的百威英博迅速调整策略,回归塑造品牌的根基:“对高端、关联性与一致性”的承诺,在2003年以后出现爆发式增长势头。

除了当时还是独立发展的百威啤酒收购了哈尔滨啤酒,在打开中国市场之路上,百威英博还完成了对福建雪津啤酒的全资收购,通过资本参股了青岛啤酒,以及对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和山东一些重要本地啤酒品牌的参股以及控股,加速了整合与发展,成为了在华第一大外资啤酒。

站稳脚跟后,百威英博正式开始了与华润雪花、青岛以及燕京的正面厮杀:在它们的核心市场四川、辽宁,山东以及广西分别建厂,主动出击的目的昭然若揭。

05 东边不亮西边亮:嘉士伯

与百威英博几乎是同时期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还有丹麦的嘉士伯集团,但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嘉士伯的啤酒就已经出口至中国了,并于1978年在香港成立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

和百威一样,嘉士伯在大陆市场扩张之初,也遭遇了各种“水土不服”。忽视中国消费者口味,一味生产厚重欧式啤酒,导致消费者并不买账。而且,相比于百威英博扩张时“潇洒自如”的姿态,嘉士伯则显得保守得多。一直龟缩于广东省,导致其入局虽早,却错失好多“先机”。

2000年,嘉士伯遭遇上海市场大溃败,连当时在上海的嘉士伯工厂都卖给了急速扩张圈地的青岛啤酒。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痛定思痛的嘉士伯重新调整了战略,将目光转移到中国西部。

由于其对英国啤酒集团纽卡斯尔的全资收购,从而将中国西部和纽卡斯尔合资的最大本地啤酒重庆啤酒也吞下。

这为原本在中国市场已经信心大为受挫的嘉士伯集团注入一剂强行针。

2003年,嘉士伯先后将云南华狮啤酒和大理啤酒收入囊中,2008年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成为上市公司新疆啤酒的实际控制人。此外,嘉士伯还与兰州黄河和西藏发展合资成立了啤酒公司。通过控股和合资的方式,嘉士伯连下20多家知名啤酒企业,很快占据了西部市场的半壁江山,赢得了和另外4大巨头割据一方的底气,也为 重庆啤酒 和乌苏啤酒日后的崛起做了铺垫。

啤酒这个江湖,没有岁月静好。

寒来暑往,四序迁流,总有人披星戴月,也总有人黯然神伤。

如今,5大巨头之间的战火仍在蔓延,但群雄逐鹿和跑马圈地的年代已基本告一段落。

无论是结构升级,市场整合还是发力高端产品,谁将率先占领新的破局点,谁又将笑傲江湖,一切都是崭新的未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当巨头们纷纷把格局打开之时,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


  • 上一篇:燕京U8式废话文学鉴赏
  • 下一篇:三得利啤酒和光明啤酒是青岛啤酒全资子公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