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采购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杨凯:
2025年前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帮助供应商绿色转型
【中国国际啤酒网】很多人喝过啤酒,但是大多数人没喝过“碳中和啤酒”,甚至闻所未闻。
碳中和与啤酒有什么关系?这要从百威亚太的武汉啤酒工厂说起,这家工厂不仅实现了100%使用可再生电力酿造,也将是百威全球首家碳中和啤酒厂。
在“双碳”目标之下,经济社会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无论是企业的生产方式,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将实现绿色变革。因此,看似与碳中和风马牛不相及的啤酒,作为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消费类产品,也要实现绿色低碳的转型。
百威亚太采购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杨凯(Jan Clysner)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百威全球要在2025年前完成RE100(由全球气候组织发起的倡议,推动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电力)目标,这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25目标是一致的,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智慧农业和循环包装等行动。
百威亚太采购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杨凯(Jan Clysner)。采访对象供图
超80%绿色投入有回报
《21世纪》: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是改变能源结构。目前百威亚太的电力14.2%来自可再生能源,何时能实现100%目标?将采取哪些措施?
杨凯:百威全球要在2025年之前完成RE100目标,这个和我们的可持续发展2025目标是一致的,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智慧农业和循环包装等行动,所有目标都要在2025年前完成。
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有两个目标,第一就是RE100目标,要在2025年底前完成;第二是整个供应链、价值链上的范围一二三排放下降25%,基准年是2017年。
14.2%这个数字看着不是特别大,但是我们这个行动已经开始很久了,有三个工厂去年已经实现了RE100,包括武汉、资阳、昆明工厂。我们也有11家工厂完成了屋顶光伏安装,明年会有更多的RE100工厂出现。我们做第一个屋顶光伏的时候很困难,花了不少时间,不过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越来越有利于加速推进屋顶光伏建设。
我们目前正在做两件事情,第一就是在生产端减少能源资源的使用量,正在做工厂的能源优化,还在一些工厂做中央控制室监控设备的能耗情况,以便更合理地使用能源。我们在讲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能源资源的使用。
第二就是储能,现在储能行业发展很快,我们其实在2018年就开始做了。做储能不仅是想帮助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存储问题,还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汽车动力退役电池的处置问题。
我们跟一家创新公司合作,他们把退役的动力电池改造成充电单元,放在工厂去做储能项目。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的屋顶光伏项目,如果光伏发电特别好,尤其是在一些城市中午12点属于用电平时段,就可以进行充电,然后在下午用电高峰时段使用。这一方面有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光伏的使用率。
《21世纪》:在百威的产品生产销售全流程中,碳排放主要是在哪些环节?百威亚太每年的排放量是多少,如何减排?
杨凯:从农业种植到销售端,百威整个生产销售链条中最大的碳排放是在范围三里面,整体上范围一加二大概占10%,范围三占90%。在百威亚太的碳排放中,占比最大的是包装物,占42%左右。
在中国,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也在帮助供应商,给他们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把我们的典型案例分享给他们。
关于供应商教育,有几个不同的角度。首先是把我们的优势带给他们,传统企业里很少会设置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岗位,百威亚太在这方面做的很早。第二,我们是跨国公司,在每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项目,相互之间也可以学习交流,这些经验也可以分享给我们的供应商。第三,我们公司自己运营的工厂管理系统,在百威全球层面运行了好多年,其中如何进行减排、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这些也是可以分享给我们的供应商的。
有个比较特别的案例就是,我们的一个供应商叫华兴玻璃,是全中国最大的玻璃瓶制造供应商,我们一年之前就开始跟他们讲关于屋顶光伏的事情,去年跟他们沟通了好几次之后,他们试做了第一个项目。做完之后,他们发现这个是有经济收益的,对公司也没有不利影响,今年就做的非常快,现在已经做完4个项目了,年底大约能做8个项目。
另一个案例就是物流,我们没有物流运输的汽车卡车,都是供应商的资产,但是我们也在运用自己的影响,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目前,百威亚太在中国有约270量绿色物流车,主要以LNG为主,电动重卡有三十几辆,氢能卡车有5辆(1辆重卡4辆轻卡),这也是我们全球层面第一次有氢能卡车。
我们是重物流重运输的行业,酒是液体,运载力非常重要。导致电动车没法大面积投放,因为动力电池占很大重量,会损失运载力。我们跟汽车制造商有合作协议,比如跟比亚迪在谈电动重卡的开发和使用。我们会想办法与供应商和经销商绑在一起来谈,这样比亚迪也更愿意配合我们的一些要求改进车辆的配重问题。
《21世纪》:你们物流运输中已经有5辆氢能卡车,对于氢能的运用前景怎么看?
杨凯:我很看好氢能的未来,不过加氢站是最大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投入,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行业层面或政府层面解决。在长距离运输上,氢能肯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因为电动卡车有很大的问题就是运距限制,现在常规的也就是250-300公里左右,充电也需要时间。所以我认为,短距离运输电动卡车是一个发展方向,但对长距离运输来说,氢能卡车是一个发展方向。
《21世纪》:你们每年在气候变化和减排方面会投入多少成本,有哪些节能减碳技术或管理方面的创新经验?
杨凯:我们每年大概投入几百万美元,主要分为几个方向。第一个就是直接的设备投资,这是企业最常见的,不管是提高生产效率、能源效率,或者升级改造。
第二个就是能源服务协议,以服务的形式和供应商做长期的合作。运输就是其中一种,我们在要求供应商去做电动卡车的投入时,会把原来1年的合同延长为两到三年,让供应商可以将成本进行分摊。光伏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早做的项目,由供应商投资,我们会分为15、20、25年来支付电力费用。
第三个就是在武汉做的生物质高效蒸汽机,目前据我们所知是国内第一台,热效率超过107%。
我们要达到碳中和,还有很多投入要去做。这三方面的投入一直在做,但我们不会单纯地把钱投进去,而是要计算回报,兼顾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如果离开收益谈投入,最后是没办法长期持续的。目前,光伏就是最常见的有收益的投入,也是我们很多企业愿意大面积去做光伏的原因。
此外,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范围内,80%以上的投入有回报,周期从2-5年不等,不管是智慧农业、包装置换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有可以计算投资回报的模型,唯一比较需要长期投入的就是水资源保护。
量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业务影响是难题
《21世纪》:啤酒的生产离不开水和农业,这两方面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你们有没有考虑过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营收或业务会带来什么影响?
杨凯:对百威来说,农业和水是很重要的,农业能提供最好的原材料来酿造啤酒,还要有足够的水量和足够好的水质来酿造啤酒。离开了农业和水,就是开我们的业务本身来谈问题。
有些人会质疑,一个酿酒企业关注生物多样性干什么?我们不仅仅是包装、物流,在产品的背后其实有更多地方跟生物多样性以及跟环境相关。我们经常讲,啤酒是自然的产品,离开自然谈啤酒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我们觉得自身业务跟生物多样性的联系非常大,需要采取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对土壤结构和水质造成改变,这会不会影响啤酒的口感和质量?
杨凯:坦白说,这很难量化,我们知道原材料和水质对啤酒的口感和颜色都有影响,但是难以计算影响有多少以及是由哪个因素影响的。
由于土壤质量问题,包括土壤有机碳低和盐碱化,我们的大麦种植者可能面临产量低下的问题。我们与种植者合作进行土壤测试,帮助农民了解和改善土壤质量。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团队制定养分管理计划和作物轮作方案。
水质方面,我们不管哪家工厂都有水处理系统,当然如果水质好预处理就很简单,如果水质差预处理的流程就很长,投入的精力和资金就会更多。
所以,生物多样性,或者整个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要量化成数字还比较难。如何量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业务的影响,我觉得这是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21世纪》:未来百威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实际的案例?
杨凯:水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比较大,在水资源严重紧张的地区,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致力于保障的水资源供应和质量改善。在中国,我们发起了“社区回水计划”,将我们的再生水(经处理达到国标的出水)送到社区进行道路清洁、绿化和景观湖。由此可以增加水的循环利用,并帮助减少我们所在社区的淡水消耗量。再生水景观促进了当地的动植物繁衍生息,改善了生态环境。
为了应对生产经营当地面临的水风险挑战,我们将每个啤酒厂按照“极高风险”至“低风险”各个等级分别归类,在整个亚太地区的运营中没有任何“极高风险”地区。我们在印度水源的压力比较大,有的是我们评估认为的高风险用水地区,会更多跟社区、农户进行合作建水坝,调节丰枯水期,或者作为灌溉。我们会跟当地政府和社区细分项目的投入,希望项目投入之后,要有人去管理和维护,把更多的利益相关方拉在一起,NGO的督促也好,政府的管理也好,一起把这个项目可持续地往前推进,而不是投下去就结束,明年又投另外的项目,没有可持续性。
我们在中国的农业项目是和江苏农垦合作的,农垦接触的农民比较多,与百威合作的项目就有覆盖到四五千户,会把规模做的很大。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会给农民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和建议,包括土地效率的使用,可持续播种、育种、收割,以及气候观察和大农机的使用。
《21世纪》:今年7月你们与中国银行等签订5亿美元绿色贷款,为什么这么做,这会给减排带来什么作用?
杨凯:这笔绿色贷款是可持续发展经营融资的概念。第一,我们现在并不是急需这笔资金,而是要体现我们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知,因为只有跟财务关联起来的时候,大家才觉得你是认真在做这件事,而不是讲一个口号。
第二,为什么希望把这件事和经济联系起来,是因为我们如果达不到承诺的目标,那就要付出更多的资金,这也是很严肃的对外展示,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态度。
我们公司有句口号就是,可持续发展就是业务本身。可持续发展不是业务的一部分,而就是业务本身,从CEO到每一个员工,都在讲这个概念。我们其实更愿意告诉大家,我们在做什么,而不是单纯去说我们想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