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啤酒网

1987年桂林酿出第一瓶漓泉啤酒 他们湿了眼眶

时间:2019-9-9 11:40:53

【中国国际啤酒网】1987年年底,桂林啤酒厂酿出第一批啤酒,迈出市场化第一步的漓泉啤酒开始了自己享誉全国的征程。对于桂林工业来说,啤酒行业附加的无以估量的价值,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都影响着桂林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对桂林市民而言,从普通漓泉啤酒到冰爽、纯生、漓泉1998……无论漓泉的产品如何进步改变,每一个桂林人都能将它们如数家珍,桂林人是喝着漓江水长大的,或许很多人也是喝着漓泉啤酒老去的,这就是桂林人割舍不断的漓泉情缘。

1987年桂林酿出第一瓶漓泉啤酒 他们湿了眼眶

燕京漓泉啤酒公司糖化车间主任邓毅

见证人:邓毅

1966年生,1985年进入燕京漓泉(原桂林啤酒厂)工作,1987年经历了桂林啤酒厂首批啤酒的生产。现已在燕京漓泉工作了34年,现任糖化车间主任。

回顾:第一批啤酒酿造不易

桂林漓泉于1985年建厂,是桂林第一个“拨改贷”工业建设项目。正是这一年,邓毅与一群年轻人一起走进了桂林啤酒厂,在生产筹备组工作。

1987年桂林酿出第一瓶漓泉啤酒 他们湿了眼眶

1985年,桂林啤酒厂筹建,厂里的职工参与基础建设。

由于刚刚建厂,邓毅和同事们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有时基建需要我们,我们就去搬砖搞基建,有时厂房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厂房铺管道。”

直到1987年,桂林啤酒厂才开始进入真正的生产阶段。“当时厂里200多人,全部都投入到啤酒生产中去,几乎是废寝忘食。”

当年11月初,生产设备终于调试成功。厂里马上启动了啤酒生产的第一步——投料。“准备生产第一批啤酒的时候,本来是用升降机运送原料倒入设备发酵,我们准备了40多吨大米、麦芽等原料。可没想到,原料投到一半,升降机竟出了故障没法用了。大家都傻眼了,啤酒原料发酵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停止投料重新来过,先倒进去的20吨大米与新的大米发酵时间不一样,肯定不行。可要继续投料,除非短时间内修好机器,否则新的大米即使投进去,还是没用。”邓毅说。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厂领导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人工投料。邓毅说,看到厂领导第一个扛起了原料,厂里的男职工纷纷脱掉外衣,扛起了大米和麦芽。“那时天气还比较冷,如果少穿点衣服,站着都冷,可我们忙忙碌碌的,身上直冒汗。”站在当年的第一条生产线旁,邓毅清晰的记得那时的场景:“你看发酵仓这么高,我们就扛着原料从一楼上到八楼,扛完以后手脚都是打摆子的。”

1987年,桂林啤酒厂投产第一批啤酒。

一个多小时后,20吨大米终于全倒进发酵舱。“大家长吁一口气,但没想到接下去却接连发生了几次意外:先是原料通过发酵后,设备中的一些管子发生了堵塞,随后杀菌机又无法工作了。厂领导连忙派人造了一个杀菌槽‘补救’,总算把问题解决。”

“历经磨难,第一批啤酒终于酿出来,大家都很兴奋,眼看着就要压盖封口,可没想到,压盖机这时竟然罢工了,包装车间于是不得不进行人工压盖。这一压,就压了几天几夜……”

1987年桂林酿出第一瓶漓泉啤酒 他们湿了眼眶

1987年,桂林啤酒厂的工作人员请嘉宾试饮首批下线的啤酒。

12月19日下线,首批啤酒下线。“很多同事看着这些产品,眼眶湿润,心情激动。”邓毅说。

很快,漓泉啤酒试产成功了,也成功地投入了市场,但成功的道路却任重道远。由于知名度不高,啤酒行业激烈竞争,居高不下的成本,令漓泉这个“新生儿”步履蹒跚。从1988年至1991年间,漓泉经历了最艰苦的创业阶段,年产量只有1-2万吨,费用高,开支大,月月亏损,成了桂林市的亏损大户。但漓泉人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大战一百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为了减少费用,压缩开支,二线机关人员全部上了一线,放弃了节假日和休息日,顶着烈日在堆瓶场、在车间机器旁工作。经过几年的拼搏,漓泉走出了低谷。

1987年桂林酿出第一瓶漓泉啤酒 他们湿了眼眶

成长:两次历史跨越再造新漓泉

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难之后,1993年,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发生在原桂林啤酒厂——桂林市把该厂作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改革的试点,改名漓泉,向社会募集资金。

1993年3月24日,漓泉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股东大会在丹桂大酒店举行,桂林首家规范化股份制企业诞生。

当时漓泉作为桂林首家股份制改革的企业,经审批采取定向募集资金的方式,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募股,而不是像现在的上市公司那样是全国范围。按照当时的募股政策和方案,向社会募集的是社会法人股,但因为当时“股份制”还是个新鲜词,很多人还认识不深,不敢贸然认购,所以就采取了一些变通方式,以一些单位工会的法人名义,组织职工个人认购。

1993年2月底,桂林漓泉完成了募股,实募股金4027.06万元。股东总数3056户,遍布桂林、南宁、北海、柳州、钦州、玉林等地。20多年来,桂林漓泉每年的分红都让很多人眼馋,到了今天,当年1元/股的原始股值,已经翻了好几番。

没有为这家企业付出过劳动,却从企业里拿到了钱,桂林人尝到了“股份”的甜头。这种获利,也正是后来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里提出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1993年3月24日,桂林市首家股份制公司的首次股东大会在丹桂大酒店举行。原桂林啤酒厂厂长孔繁健经公司董事会选举,出任漓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3年3月25日,桂林第一家规范化股份制企业——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迈出了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在生产方面,漓泉人也是一步一个台阶,用10年时间走完了由年产5000吨到12万吨的发展历程。之后又用5年时间,续写下从12万吨到23万吨的品牌故事,并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以及其它荣誉。

漓泉在桂林家喻户晓,但即便是在广西市场内,当时的万力、青岛等啤酒品牌仍然是漓泉的强劲对手。

1987年桂林酿出第一瓶漓泉啤酒 他们湿了眼眶

2002年,燕京与漓泉强强联手,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2年,等待时机的漓泉迎来了第二次发展中的重大变革。啤酒酿造业品牌产量世界排名第15位的北京燕京集团,主动南下与桂林漓泉实现了强强联合,共同组建新的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司。

强强联合的经典妙棋,很快就给漓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接下来的3年半时间里,燕京漓泉就实现了产量、销量、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走过了原漓泉公司15年的发展历程,跻身全国啤酒行业5强等多项业绩,企业资产总额由原来的5.6亿元提高到现在的10.2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漓泉”,其被中国啤酒行业誉为联合收购和重组典范。

2005年,燕京漓泉的名牌价值估价就已经达到18.8亿元,增幅为入选当年中国知名品牌之首。燕京漓泉不断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大米加工、玻璃制造、建筑建材装饰、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地方经济。

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迈进

啤酒业可谓是中国最早进入市场经济的产业之一,各类品牌在市场上竞争十分激烈,桂林制造的漓泉能在这一行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依靠的是对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的极高要求。

近年来,燕京漓泉建立起了高效绿色的生产体制。

自与燕京啤酒联手以来,燕京漓泉迅速建立起了世界级的管理模式,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运营,用国际水准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生产规模最大、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外埠企业。公司现拥有桂林、玉林、昆明、贵州四大生产基地,整体年产能达180万吨,其中桂林本部年生产能力100万吨,是国内啤酒行业为数不多的单厂产能超百万吨企业,已连续十七年成为桂林市工业企业纳税首户,纳税总额近80亿元,也是广西工业的骨干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吨酒盈利能力在中国啤酒行业也处于领先地位。

燕京漓泉的产品在广西市场占有率高达85%,成为国内继燕京啤酒之后,第二个在省级市场占有率如此之高的啤酒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8年第十五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上,“漓泉”以148.18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500强。

“十三五”期间,为了实现“成为中国最佳啤酒公司”的公司愿景,燕京漓泉提出了“提升品质,从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迈进”的全面质量转型发展目标。围绕“质量是制造出来的”建立全流程的生产过程标准,积极对标世界级啤酒标杆企业,在桂林本部及玉林、昆明、贵州三家子公司全面推进最佳实践、质量体系及管理体系三大战略路径,力争缩短与世界标杆企业的差距并最终赶超,产品质量标准从每一批合格向每一瓶合格提升,公司实施高质量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同时,燕京漓泉还加快研发核心技术和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如今,桂林人喜爱的漓泉1998系列产品几乎是街头巷尾餐饮业内最畅销的饮品。据了解,漓泉1998精酿产品经过三年的精心研制,上市第一年就成为畅销产品,2018年单产品销量达到40万吨,在全中国啤酒行业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外,燕京漓泉还为满足年轻消费者对啤酒产品包装时尚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公司打造了一条年产3万吨,含糖化、发酵、过滤、包装于一体的柔性生产线,目前已能投入生产,燕京漓泉也成为国内第一家能实现专属订制的啤酒制造企业。

桂林人是喝着漓江水长大的,或许很多人也是喝着漓泉啤酒老去的。这家桂林的老牌企业在漫长的市场变迁中站稳脚跟,插翅腾飞,与桂林人一起走过了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做强做大的20多年历程,这也是桂林工业制造的一部值得骄傲的青春奋斗史。


  • 上一篇:企业家走进四川燕京啤酒公司,董事长向文致辞
  • 下一篇:燕京啤酒转型:求变求新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