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啤酒网

雪花“大一统”战略干死多少啤酒品牌?

时间:2017-7-6 1:09:32

在伟哥小时候,家乡能喝到的啤酒只有行吟阁,两块钱一瓶,瓶子退5毛(你猜我是哪个地方的)。第一次喝外地啤酒,还是我哥在哈尔滨上学带回来的灌装哈啤。

没几年,雪花来了,行吟阁挂了。再之后,伟哥长大,家乡的小超市里燕京、青岛、哈啤都能买到,但走遍全国也就只能看到这几个啤酒品牌。

大概很多中国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喝了很多年的啤酒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全是雪花等几个全国大牌子。我的行吟阁,你们的蓝剑、金威、圣泉、龙津、洛阳宫等等,都成了记忆。你们那里还有哪些消失的啤酒品牌?

啤酒品牌消失的背后,是一个行业从分散到整合的必经之路,但整合之后,到底能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啤酒旺季,斑马消费先后写了啤酒巨头大倒退和中国啤酒势力分布,看到的,更多的是吐槽。

啤酒品牌消失大多赖雪花?

一说起消失的蓝剑、金威、洛阳宫,青啤、燕京、百威、嘉士伯齐刷刷看了一眼雪花,雪花只好45度角仰头看天。

可以说,华润啤酒在中国市场的崛起,伴随着中国地方啤酒品牌们的相继阵亡。

百威英博收购地方啤酒品牌之后,通过原品牌布局区域市场,比如说湖北卖的还是金龙泉,黑龙江卖的还是哈啤,只不过主人成了百威英博。

嘉士伯通过入股的形式扶持区域啤酒品牌做大,比如新疆的乌苏啤酒,正逐渐回暖的重庆啤酒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品牌早已拜到嘉士伯门下。

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的扩张套路,也不外乎上述两种。

但是,五大啤酒巨头布局全国市场,只有雪花,在收购之后,用你的工厂,你的渠道,卖我的产品。所以雪花之于地方啤酒品牌,基本是收一个、干死一个。

以安徽为例,华润雪花在安徽有10家啤酒厂,仅次于四川,为华润雪花的第二大生产基地。

2009年,华润雪花收购安庆天柱啤酒后,安徽啤酒界的七小巨头,蚌埠圣泉、阜阳相王、淮北雪地、滁州圣力、安庆天柱、舒城龙津、五河皖啤,悉数归于雪花麾下。

但现在,安徽人民还能喝到自己的老牌子吗?只能看到全城飘满“雪花”。

其他地区的情况类似,吉林的雪豹啤酒,辽宁的大连啤酒、大雪啤酒,河南的蓝牌啤酒,浙江的钱江啤酒,湖北的行吟阁啤酒,四川的蓝剑啤酒和金威啤酒……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不完全名单。要知道华润雪花到底干死了多少个啤酒品牌,比用雪花啤酒试出一个人的酒量更难。

巨头夹击加速行业淘汰

如果把啤酒品牌衰亡的锅全丢给华润雪花,也不太公允,而且华润雪花也背不起。

毕竟,无论哪一个行业,企业兴衰、品牌存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算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这几年整体生产量和消费量一直在下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被啤酒巨头收了之后雪藏,啤酒品牌的死法不外乎以下几种:

地方小品牌,产量有限,品牌影响力只限于本地,巨头来了,连收购都看不上你,只能是死路一条。

四川内江之前有两家啤酒厂,年产能30万吨的内江蓝剑啤酒厂,随蓝剑一起被雪花收购后,另一家只有10万吨产能的内江能力啤酒有限公司,就只有停产那一条路了。

当地人怪雪花打死了能力啤酒,其实,雪花觉得自己很冤,我都没动手呢。

被几大巨头夹击,经营不善倒闭的,这样的例子就很多了,远一点有湖南的白沙啤酒、金蕾啤酒,河南的汴京啤酒,近一点的有金狮啤酒、洛阳宫啤酒。

另外还有一类,属于玩票性质,其诞生或许本身就是一次规划失败的产物,比如说茅台啤酒。

如果说茅台啤酒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最后“天时地利人和”一条都没占到,多方合力把自己打残;那么黄鹤楼啤酒更像是草台班子,一个湖北荆州的小酒厂向黄鹤楼管理处租用商标,跟黄鹤楼、黄鹤楼烟和黄鹤楼白酒没什么关系,反正很难看得到了。

精酿啤酒能否撕开夹缝?

之前斑马消费就说了,五大啤酒巨头混战之下,地方啤酒小厂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就算本地人认可你的质量,对你的品牌有好感,你在工业化的成本控制、仓储管理、品牌营销上还是干不过大厂。

这么多年,真正能够独立于五大巨头生存的啤酒厂有多少呢?

河南的金星算一个,但金星这几年活得越来越吃力。金星之外,几乎很难找到规模化的啤酒厂商了。

但是,啤酒大厂们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弊端亦逐渐显现,大一统的口味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精酿啤酒悄然诞生——很多都是利用倒闭或停产了的啤酒生产线。

因此,中国也诞生了几个拿得出数的精酿品牌,北京的熊猫精酿,武汉的跳东湖等。这些小众啤酒品牌,借助资本,利用众筹等新型营销方式,与线下场所结合,积累了一批粉丝。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所谓的精酿啤酒品牌,死掉的更多。资本和粉丝泡沫,吹弹即破,大多数应该还是最核心的问题——产品没做好。


  • 上一篇:中国梦啤酒涉嫌涂改生产日期
  • 下一篇:萌妹子喝重啤乐堡啤酒喝到玻璃渣渣!!!